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情景回放:
今年5月15日,是喀什地区小学升初中毕业考试。黄明的女儿也在其中。那天,女儿知道爸爸也要到考试现场,一大早就等在学校门口。但考试的铃声响了,她也没见到爸爸的身影。
下午考试前,女儿再次等在学校的门口,仍未见到爸爸的身影。当她不小心划破了试卷,监考老师给黄明打来电话说明情况后,女儿的哭声已经清晰地从电话里传了出来。那一刻,黄明的心猛地揪起。
黄明不是不知道女儿也在这所学校里参加考试,但他带着自己学校两个班的学生忙着考试。当他想起看看女儿时,女儿已进入考场,他只能悄悄地从窗口望一望女儿的背影。
■现实真情:
别看黄明校长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对喀什地区莎车县伯什坎特镇双语学校的学生来说,他既是校长,也是老师,更是爸爸。他的关心与爱护,感动了所有家长与孩子。
黄明办双语学校的事,还得从他分配到莎车县汉族农场当老师时说起。
汉族农场小学当时有两个汉语教学班,两个民语教学班。每当他给孩子上课时,窗口总有几个民族学生趴在那儿听。有一天,他问这些孩子:想不想学汉语?孩子们回答说:怕学不会。黄明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就能学会,还能学好。
1994年,时任四年级老师的黄明一家家地动员、走访,8名维吾尔族学生走进自己的班,与16名汉族学生一起上课。那时他要兼顾两个年级的学生,一边给汉族四年级学生教学,一边给这8名学生从汉语拼音开始教汉语。
“那时人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学汉语,经常遇到维吾尔族老乡对我指指点点,甚至有人向我吐口水,困难太大了。但我只有一个念头:让这些农村的孩子早点学会汉语,给他们一个语言的工具,以后更好地进入社会。”黄明回忆道。
1997年黄明调到伯什坎特镇小学任教。这里的许多维吾尔族家长想让孩子学汉语,但师资力量不够,学校无力开办双语班。这种情景让黄明坚定了走双语教学的路,他从父母那里借了4000元钱,找了一间仓库,从旧货市场淘来旧家具当课桌,办起了新疆第一个双语教学班。
“我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那个年代,4000元钱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少的数目。但父母从来都对我很信任,知道只要我认定的事,一定能办好,所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给了我,这让我更有压力和动力了,一定要办好这个班。”
让黄明感动的是,曾经跟随他学了两年多汉语的汉族农场小学的那8名学生听说黄老师办了双语班,也跑到伯什坎特镇小学来,要求参加黄明的双语班学习。面对孩子们渴望求学的眼神,黄明无法拒绝他们的请求。但他们的吃住成了问题,他就从镇农技站、兽医站、文化站、水管站四处租房子。有时一个学期他的学生分别在四五个地方上课、住宿,真正成了一个“游击”教学班。
“从1997年到2004年,我带着孩子们搬了五次家,一直到2006年,我们才彻底解决了学生吃住不在一起的难题。现在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全县最好的,今年又建了一栋学生宿舍楼,下学期我们就解决男女学生分楼住宿的问题。学校也多次获得全地区绿色学校、花园式学校等众多荣誉。”黄明自豪地说道。
更让黄明自豪的是,2000年莎车县二中第一次开设双语班招收首批80名初中生,全县近千名考生经过考试后,最早跟黄明学双语的8名学生全部考入,前七名的学生齐刷刷来自那8位学生。此事一经传出,黄明与他的双语教学班立即名声大振,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也就在这一年,伯什坎特镇双语小学正式成立,成为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第一所农村寄宿制双语小学。如今,这所学校的生源覆盖莎车县29个乡镇,还有来自叶城、泽普、麦盖提等县的学生,在校学生达851名。
“自开办双语教育以来,我们学校走出的大学生已有70多名,全校第一个双语教学班的53名学生有23名考上大学。每年学校考入区内初中班的学生占全县200多所小学的一半左右。许多学生创造了这个镇的第一:第一个高中生,第一个内地高中班学生,第一个大学生。最初跟我学双语的8名学生,4人当了老师,一人当了医生,一人当了护士,还有一人做生意也很成功。在全国所有内地高中班里,都有我的学生。”说这话时,黄明的眼中透出一种幸福,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