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听说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一大早,记者就驱车从海口直奔儋州市兰洋镇番雅村采访她。本来想正值放假,她会在家。谁知扑了个空,王金花不在家,手机也打不通。庆幸的是,在她家遇上了前来看望她的几个学生。
从兰洋镇番雅村村委会上村赶来的王晓玲是王金花十三年前的学生。如今已结婚生子的王晓玲说起老师,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亲戚家,是王老师每学期出200元钱供我上学。我那时像个受气包,整天不说一句话,是王老师爱我、疼我,在我心里她就是我妈妈……”
“我叫王亦飞,趁着放假来看看老师。我是王老师十年前的学生,当时我父母分开了,是老师给了我温暖,我的学费、书费和零花钱都是她给的。我永远感恩老师。”这位家住兰洋镇番雅村委会下村的姑娘情真意切地说。
王金花撑船接送学生 柯人俊摄
来看王金花的另一位姑娘名叫林月情,她接着王亦飞的话说:“我也是下村的。我是最幸运的,因为我学习成绩好,王老师每次发我的奖学金最高,100元、200元,有时还发300元……”
记者从她们那里了解到,王金花从1997年转正开始,每月有450元的工资收入,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她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50元,多则千余元。
王金花这样做,她的家人又是何种感受?“我们当时也有孩子了,全家生活基本靠我种橡胶维持。但我支持她,钱多挣多花,少挣少花。现在女儿出嫁了,家里经济也宽松点了。”王金花的丈夫,今年57岁的王明和平静地说。
“金花老师到哪儿去了?”记者问。“她一早去海口看个生病的学生。”王明和说。
记者决定找番打小学的师生聊聊。“她一个人摇船接送学生过河,而且一天要摇4趟,非常不容易。”与王金花共事30多年的王建华老师说,“对于一些买不起书包和文具的孩子,她就自己垫钱为孩子买。为了鼓励孩子学习,她还拿出自己的工资奖励学生。有时候下大雨,她就让学生住在家里,完全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34岁的陈海勇,去年刚到番打小学教书。他说:“我是一名外地教师,我家离番打小学有7公里多的路程。王金花老师知道我路途远,中午下课后经常叫我去她家吃饭。学校早上7点有晨读,她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家远的老师,经常很早就来到学校,帮我们安排学生晨读。”
三年级学生赵志华对记者说:“上学期父母不想让我读书了,让我在家放牛。可是我非常喜欢读书。王老师知道后三次到我家里,给我父母说读书的好处,我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
下午,当记者回到海口,来到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病房时,不巧王金花刚刚离开。她探望过的学生——40岁的王月兰哭着对记者说:“我得了脑瘤,在这里做手术,王老师知道后,连着几个节假日大老远地来看我。这不,又给我带钱来了。”说着,王月兰从枕头底下掏出三张100元人民币。
原来,王月兰是王金花教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她撑着竹排教出来的。“王老师爱每个学生,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无论我们多大岁数,她都惦记……”说到这里,王月兰已泣不成声了。
终于打通金花老师的手机了!“您在哪儿?”“对不起,不小心手机调成震动了,趁放假,我现在回儋州女儿家看看外孙子!”爽朗的话语和着爽朗的笑声。
这次采访,记者没见到真实的王金花,却从她的同事、家人和学生们的真挚诉说里“见”到了一位真实可敬的好老师!(光明日报记者魏月蘅 王晓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