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过去一个多月了,程洁还没回过一次家。5月21日,记者走进程洁的“新家”——芦山县清仁乡清源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这间教室既是学校临时的办公室,也是值班宿舍和教师食堂。
“80后”、29岁的程洁是这所山村小学的校长。在不久前的抗震救灾中,清源中心小学在芦山县所有农村小学中第一个实现复课,让全国人民欣慰。
程洁近照 资料照片
复课传递一种力量
地震来袭时,正值周末的早晨。“糟了,地震!学校校舍怎么样了?”程洁冒着余震,骑上摩托车就往学校赶。
当天,芦山信息不畅,程洁通过带口信、发短信、登门走访等各种办法联系学校的教师,让他们赶紧入户走访统计学生伤亡及家庭受损情况,及时做好学生家庭的安抚工作。
4月22日中午,清源中心小学得到一个企业捐赠的7间板房。
“准备复课!”程洁一声令下。清源中心小学有一所中心校和芦溪、大同两所村小,复课地点就选在学生最多的芦溪村小。
复课,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千头万绪,困难重重。没有材料,程洁就和教师们到废墟里去刨砖头,到大川河里去挖沙;没有人手,学校42名教师全部上阵,搬砖、挖沟、铺路、运建材、搭板房……
等到复课所需的硬件设施基本完成,已经是4月23日下午6点。当晚9点,全体学生接到通知:24日上午9点到校上课。
“复课啦!”人们奔走相告。这一天,芦溪142名学生当中,除重伤和外出避灾的5位学生外,全部准时到校,山村里又响起琅琅读书声。
程洁说:“复课在传递一种力量:其实灾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我们学校管孩子,家长们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去!”此后,中心校、大同村小两个教学点也迅速复课。
把老师拧成一股绳
清源中心小学几经变迁,形成了教学点多、教师多、人员杂的局面。学校硬件条件差,3个校点都只有一幢不大的教学楼,学生没有操场,教师没有像样的办公室。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在岗位竞聘、职称评定、效绩考核上存在的问题不少。
2011年4月15日,程洁被任命为清源中心小学校长。此前,他在一所条件更好的学校任副校长。
“一个学校,如果老师的心都散了,谁来搞教学?这肯定不行!”程洁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老师拧成一股绳”。第一步,倾听老师诉求:每当周末、节假日,程洁总会自己掏腰包买上水果、日用品到村小去,和老师们谈工作、话家常;第二步,和老师们打成一片:每当学校的老师生病了,他总是第一个前去看望;第三步,让大家信服:在广泛听取各方诉求的基础上研究、完善考评方案,张榜公布,一条一条解释,利益向一线倾斜。
走了这“三步”,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完全焕发出来。去年,学校获得了芦山县教学评比一等奖,这在清源中心小学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山里娃也要有美好未来
在大学里,程洁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初到清源中心小学,程洁犯了难:“教室小、运动场小,什么都小,巴掌大的地方能开什么体育课?”
后来,程洁发现,乒乓球不占地方,室内室外都可以开展,而且学校里很多老师都是乒乓球高手。“让老师带动学生,别的不行,我们就把乒乓球这一项搞上去!”去年,清源中心小学被列为“芦山县乒乓球训练基地”。
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因为条件所限,清源中心小学的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减少,家境好一点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了。程洁多么希望村小里也能开好体育课、电脑课、英语课……但他明白,眼下就是要想方设法把咱学校办好。经过多方奔走,他终于给学校争取到一块临近的闲置土地。
“我希望,有一天山里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漂亮宽敞的教室里,每天五光十色地展现活力。山里娃也要有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