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特岗教师杨富生
5月29日,看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杨富生:把外面的世界带回家》,杨富生失声痛哭。
一个从教只有8个月的特岗教师,竟成了中央电视台记者下基层寻找到的最美乡村教师,荣誉和幸福来得实在太突然。
而今的成就感与曾经的挫折感,形成巨大反差。
一个农村孩子能考入海原一中,说明杨富生的学习是不错的。他的梦想是上陕西师范大学,然而2006年、2007年两次高考落榜,使他明白了“现实很骨感”。
他一直困惑:为什么自己学习很勤奋,效果却总是不理想?
2008年考入白城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后,他研究长春市和吉林省小学教材时忽然开悟:原来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小就比较落后,只会死记硬背,没有打通学习与应用的“任督二脉”。
他是靠着助学贷款完成四年大学学业的,手头很拮据,却买了上万元的书籍和学习资料,苦苦钻研,终于在大学毕业前找到了打通小学教育“任督二脉”的点穴手法——通过找地名、人名,对文学、历史、地理、音乐、数学、物理、政治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大串烧”,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实现梦想。
25岁,这个年龄有许多人已读完了硕士甚至博士,杨富生却刚从一所名气不大的大学本科毕业,学的又是很少有男生愿意学的小学教育专业。
大学生就业,他比别人起跑晚了两3年,两三岁的“劣势”使他理性而现实。回家乡工作吧,他将自己职业的起点定得很低。
然而,一种理性常常是与一种激情交织在一起的。杨富生想做个试验:让家乡小学的孩子们通过找地名、人名拿到神奇的金钥匙,开启一个别有洞天的知识世界,一个淡化各学科分野的知识世界。
6月7日下午,马营小学四年级教室,杨富生通过让学生们寻找意大利,引出了伽利略,引出了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他让同学们牢牢记住实验的结果:“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他随后向孩子们澄清一个历史事实,这个实验是在实验室而不是比萨斜塔上做的。
6月8日下午,马营小学四年级教室,杨富生又一次开讲:“同学们,我国政府决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天是我国的第八个‘文化遗产日’,让我们在地图上进行一次寻找我国各地著名文化遗产的比赛好不好?”
11名学生欢呼起来,他们和杨富生分成2组,每组6人。一番比拼,杨富生这组输了,6个人得到的“惩罚”是每人做5个俯卧撑。
杨富生把自己在家中建的书屋称为黄湾地图书院。这个书院有藏书800多册,是他历时5年花2万多元钱从书店、书摊和网上淘来的,其中世界各国和中国分省地图有近百种。
这个书院是海原县贾塘乡唯一的书院,它的地图类藏书超过了县图书馆。
杨富生准备将这个书院捐给马营小学,因为学校成立39年来,至今没有图书室。
杨富生花2000元钱,订了2013年《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世界遗产》等报刊杂志。他很可能是海原县自费订阅第一大户。
他每个月的工资是2500元,除了资助哥哥、弟弟,还要还助学贷款,必须省吃俭用。工作以来,他已还了3000元贷款,现在还剩12000元。
父亲曾希望他参加公务员考试,他没报名。同学和朋友劝他改行,他不同意。
因为他的教学试验刚刚开始。
最重要的是,他在马营小学很快乐,因为“孩子们需要知识,而我能传授给他们。”
杨富生上课时,记者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书皮用透明胶带粘牢,上写“2013年1月15日购于海原县新华书店”。书中夹了20多张小纸条,每张都写了一个词语,比如第528、529页间夹的纸条上写着“贺卡”,记者看到第529页列有“贺卡”这个词条。
下课后说起小纸条,杨富生说这不是他而是学生们查完词典后标注的。这些词在学生们专用的免费字典里是查不到的。
记者想起在四年级教室里看到的一幕:杨富生发现佐闯同学刚写完的作文里有一个错字,他没有改错,而是提醒佐闯:“‘分享’的‘享’写成‘亭’了,请查字典改过来。”佐闯立即查字典。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杨富生还以“快乐学习,实现梦想”为目的,指导学生们举办多项成果汇报展,力图打开他们的心智。今年“六一”儿童节的成果汇报展,由学生们自行设计,杨富生当了“后勤大队长”,冲洗照片、购买材料等费用共计559元,全由他买单。
杨富生的试验不到一年,还没有显著成果。但他已给马营小学带来了多个第一:
第一个本科毕业的教师,第一个特岗教师,第一个英语教师,第一个多媒体教师,第一个摄影教师,第一个有个人书院的教师,第一个寓教于乐的教师……
师生们显然已感受到,这个小老师有点不一般。
(记者 马文锋 丁建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