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首播

重播

 


    三十年来,刘家便虽然双眼几近失明,但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凭着眼睛仅有的一点余光,坚守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

    1977年,刚好20岁的刘家便成了一位民办教师。由于当时师资严重不足,他主动要求学校把安排不了的课程都给他。那时学校晚上办公都是点煤油灯,因为白天课程多,他只能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工作到深夜。就是这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给他埋下了灾难的种子。

    1982年冬季的一天,刘家便正在乡学区参加期末考试阅卷,突然觉得两眼模糊,视物不清,之后几天都是如此。紧张忙碌的工作让他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病痛,直到寒假才在妻子的陪同下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这病可能是过度劳累、过度用眼造成的,唯一的“治疗”办法是加强营养少用眼!尽管如此,他仍然放不下工作,放不下事业,到1990年,他左眼只有“指光”,渐渐失明,右眼也仅有微弱的光感,已配不到眼镜。

    失明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刘家便心里非常清楚,但他克服了身心的痛苦,暗下决心:眼睛可以失去,但学生不能丢下!当时上级领导提出让他休息,工资、待遇照常,但他多次向领导、老师、和家长表示过“一心耕耘三尺讲台”的决心:“我的眼瞎了,但心没瞎,我的知识还在,手脚仍然健全,请相信我,我保证把学生教好!”

    走路、备课、阅卷、板书……一大堆难题摆在他面前。为了熟悉教材,他请同事一章一节地读给他听,再想方设法把这些内容记下来,把教案全“刻”在脑海里。每年开学上课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叫班干部将学生座次表按组读给他听,凭声音记忆哪个学生坐在什么位置。他不能书面批阅作业,就进行当面批阅,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戴上修钟表用的“眼罩”(弓形放大镜)能凑近报纸看清报上文章的标题,他欣喜若狂,更坚定了他教书育人的信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90年以来,连续20多年里,刘家便所教的学科一直处于全乡(片)前三名,而且多次取得第一名!他教过的学生有很多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其中谭光明、尹小松、阳海滨等人还成了留学生、中科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