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首播

重播

  
  

    湘西边陲,罗子山下,坐落着中方县最偏僻、最边远的乡镇——蒿吉坪瑶族民族乡。在这里,有中方县唯一的民族学校——蒿吉坪民族学校。土生土长的瑶族汉子杨贤生在这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0年,淡若菩提,坚如磐石。他把青春和梦想倾注于瑶乡的教育,就像一支点燃的红烛:烛光跳动,烛花闪烁,默默地照亮着瑶乡孩子们前进的道路……

    “只有多学知识,才能更好的走出大山”

    蒿吉坪瑶族乡位于中方县最东部,地处中方、辰溪、溆浦三县交界之地,属省级贫困乡。这里山峰林立,山势陡峭,山路崎岖,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素有中方县的“青藏高原”之称;这里地域偏僻,地广人稀,信息闭塞,离怀化城区有80多公里。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经济面貌,严重制约着山区教育的发展,不仅吸引不了大山外面的教师来从教,就连本地教师也想方设法调走。山区教育的发展渴望更多的优秀教师在此扎根。

    杨贤生高中毕业时与高等学府擦肩而过,朋友邀他到沿海闯天下,可当他得知自己所在的村——洞门口村小缺老师时,毅然决定到村里担任代课老师。他说:“我们山区偏僻落后,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一定要让后辈们多学知识,将来更好的走出大山。”

    一年后,杨贤生主动申请到蒿吉坪最偏远的村小——助溪村小学任教,因为那里缺老师,开不了课了。

    杨贤生在助溪村小工作了5年,那里教学条件差,一个人要教三个年级的复试班,自己离家也有10里路,生活清苦而枯燥,责任却很大。有的学生离校十来里路,山路险峻,每逢刮风下雨,杨贤生都坚持护送学生回家,自己再摸黑回校。面对学生求学的艰难,杨贤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与路远的几个学生家长商量,让他们和自己在学校同吃同住。家长求之不得,一个劲的感谢。为防止学生晚上生病,杨贤生细心地备下了常用药品。在辅导住下来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后,还教他们画画、练字、吹笛子。考上湖南美术学院、现在长沙开画室的李茜时常说:“我与绘画结缘,和杨老师从小的教育熏陶分不开,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瑶乡经济贫困,在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前,很多学生因贫困面临失学。每到开学,杨贤生吃完晚饭就翻山越岭去家访劝学。他常对家长说:“多学知识,山里才会飞出金凤凰。不送子女读书,会害他们一辈子的。”学生是劝回校了,可是学费呢?杨贤生就用不多的工资担保。学生杨蒙,一担保就是九年,现在苦尽甘来,和杨贤生很多学生一样,成为山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学生杨菲,父亲在海南打工急病身亡,母亲改嫁。面对残缺和困难的家庭,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整天沉默寡言,十分自卑。杨贤生了解情况后,慷慨解囊资助她,让学生与她交朋友,并经常在课堂上提问鼓励她。她现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给杨贤生写信说:“感谢您给了我重生的机会,您是我心中最优秀的老师……”

    “我不是最优秀的老师,但我是最认真的那一个”

    说起杨贤生,同事们都竖起拇指说他工作“特别敬业,特别努力,特别优秀”。其实,在杨贤生的心底,始终珍藏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慷慨平生付教鞭,甘做红烛照后人。他曾自我评价:“我不是最优秀的教师,但我是最认真的那一个。”

    杨贤生对自己要求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深地懂得,除了在思想上要加强学习,紧跟党走外,还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有过硬的业务本领,才能挑起教学育人重担!为此,他通过招考到师范院校进修,通过刻苦自学获得了本科文凭。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向老教师求教,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征求意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做到了在教学时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比如,为了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题,他用纸板、木棍、竹片做了大量的教具,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弄通弄懂。近年来,杨贤生专注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他的“日记作文教学”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认可。他引导、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全班同学交换看,每周评比一次,精选优秀的日记在校园广播,在橱窗展览,向报刊投稿,并汇编成册。学生杨求高兴地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最怕写作文了,现在我最喜欢写作文,总有写不完的话。”学生的潜能和兴趣被激发了,成绩上升很快。2007、2008年,杨贤生所任教的54班(初二)、55班(初一)语文在教学质量检测中都名列全县前三名,他的《农村中学生怎样提高作文能力》等论文也相继在全省、乃至全国获奖。

    杨贤生对工作要求严。他当过大队辅导员、工会副主席、教导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他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以上公开课。起初,有些年长老师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年轻人的事。杨贤生便自己带头,坚持每月上一堂公开课,并私下里单独多次做年长教师的工作,使公开课成了该校的惯例。年轻老师陈承早说:“公开课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能学到很多实际的东西。我参加全县教学比武获得第一名,这都得益于经常在学校上公开课。” 杨贤生制定的《学校教学常规检查方案》切实有效,其中,每天不定时查堂三次、每周检查作业批改两次、每月公布一次教案检查结果、按月奖勤罚懒等措施在全县得到推广。在落后偏远的蒿吉坪学校,杨贤生带领全体教学人员克服种种困难,狠抓教学质量,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他个人也先后被评为怀化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连续五年被评为中方县优秀教导主任,2006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2007年5月1日被评为“中方县首届劳动模范”,授予“五一”劳模勋章,2011年当选该县“福兴杯”感动中方十大新闻人物,荣获湖南省“运达乡村教师奖”。

    “虽然亲生崽女瘫痪了,可我还有更多健康的孩子”

    如果杨贤生初次站在你面前,两鬓微白,身材稍胖,目光平静,面带微笑,你怎么都不觉得他有什么难以言说的苦楚。但是,当你循着他的足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不幸的家庭,走进他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你就会情不自禁地用充满钦佩的目光向他仰视、致敬。

    杨贤生的家是一个特别的家。妻子没有工作,母亲眼患白内障,高度近视,两个小孩均患顽性瘫痪,一二十岁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只能坐着,躺着,一日三餐,换衣洗澡,都要照顾。杨贤生也曾带儿女到怀化各大医院就诊。但医生都说,这样的病不仅花钱多,还很难治,劝他带子女回家多锻炼多按摩,少花冤枉钱。杨贤生当时心里灰暗到了极点。哪个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儿女健康聪明?哪个父亲不想听听儿女叫“爸爸”……大声恸哭过后,杨贤生擦干眼泪,坚强地回到学校,回到讲台,他说,那里有他更多健康的孩子,他们需要他。

    因为忙工作的时间多,顾家里的时间少,杨贤生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家,是妻子默默的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杨贤生对此非常歉疚,只要一有空闲,他就陪着妻子一起照顾母亲,给儿女按摩,说些学校里的事情。

    当打工潮流席卷闭塞的瑶乡时,山里的留守儿童多起来。杨贤生时刻关注着这些孩子。在他的班主任工作手册上,每个学生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每个孩子的生日,他都会送上一份生日祝福,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一本好书。08年9月20日,是杨军的生日,这是杨贤生新接手的一个毕业班学生,前任老师说他学习不长进,是个难缠的“剃头”。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杨贤生发现杨军是淘气了些,但很重感情,加上父母都不在身边,心理很敏感。在他生日那天,杨贤生特意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并邀请班上同学开生日Party庆祝他的成长。当闪烁的烛光被吹灭的瞬间,这个不在父母身边的大男孩感动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他深深的鞠躬,声音哽咽地说:“谢谢杨老师,谢谢同学们!”杨贤生后来和他交朋友,与他的爷爷奶奶沟通,帮他补习,不经意间,杨军长大了,懂事了,黑板脏了,他主动擦干净;同学有困难,他主动去帮忙;不懂的题目,他主动同学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杨军以优异的成绩被中方县一中录取。

    杨贤生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保姆,是学生的朋友。山里没有理发店,孩子们一个个头发都长得老长老长的。杨贤生便自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义务给学生理发。学生想爸妈了,杨贤生就组织他们给家长写信,甚至将手机借给学生打电话,鼓励他们要坚强,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家长。

    中方县原县委书记易轶曾握着杨贤生的手说:“你这样的家境,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30年来默默的扎根瑶乡,为瑶乡孩子服务,确实难能可贵,你是全县教师的楷模,共产党员的代表”。

    “如果优秀的瑶族文化失传了,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职”

    瑶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瑶寨锣鼓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瑶寨锣鼓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最初是瑶族人用来驱逐深山老林里的野兽,后演变到为挖山锄地助兴,当地瑶人称挖山鼓,配上挖山号子,几十几百人在一起挖茶山,催人奋进,场面十分热闹。这种古老的瑶寨锣鼓目前只有极少老人会打,会喊号子,面临失传。

    “如果优秀的瑶族文化失传了,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职。”杨贤生时常这样告诫自己,决定担任起传承瑶族文化的重任。他利用担任学校教导主任的便利,将“瑶寨锣鼓”作为学校的校本研究课题上报到县教育行政部门立项备案,并组织成立了研究小组,空闲的时候,就四处拜师学艺,现已收集鼓点38种,号子韵角16种,整理出了一本数百页的瑶族文化资料。

    为让更多的人熟知“瑶寨锣鼓”,2005年,怀化电视台为杨贤生做了“瑶鼓传人”专题片。2006、2007年,杨贤生带着瑶鼓走进了怀化市民委、怀化市纪委举办的文艺演出现场,在观众呐喊鼓掌的时候,“瑶族锣鼓”在更大范围得到迅速传播。

    在学校,杨贤生精心挑选了一批身体强壮、乐感好的学生组成“瑶族文化兴趣小组”, 毫无保留地将瑶寨锣鼓的鼓点、号子和表演形式的传授给学生。2007年,中方县文化局授予杨贤生“民族文化传承人”光荣称号。2009年,杨贤生带领他的弟子20余人,身着富有特色的瑶族服饰,敲打起激昂欢快的瑶寨锣鼓,为瑶乡20周年庆典献礼,得到了各界领导和社会人士的高度评价。

    为使瑶乡学生全部换上瑶族服饰,杨贤生忙碌的身影奔走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市、县民委之间。他说,这不是形式问题,而是保持优秀民族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资助下,2009年瑶乡学生全部有了瑶族服饰,杨贤生也很自豪的说,“我有5套瑶服,经常穿,希望以此带动更多的瑶民留住一些珍贵的民族特色。”

    问起杨贤生的心愿时,他憨厚地说:“我生在瑶乡,长在瑶乡,和孩子们有了感情。只要蒿吉坪的父老乡亲不嫌弃我,我这一辈子也就扎根蒿吉坪了。”

    心系青苗桃李紫,笑对桑梓红烛情。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事迹,有的只是杨贤生将毕生心血奉献于瑶乡教育的纯真愿望。闻一多先生在他的《红烛》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的流向人间,培出蔚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这,就是杨贤生。


 

责任编辑:郑路路

热词:

  • 深山
  • 瑶寨
  • 民族
  • 学校
  • 校长
  • 杨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