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首播

重播

    曾庆祥,男,1963年2月生,中师学历,小学高级教师。1979年高中毕业后担任民办教师,1995年9月转为公办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4年一直扎根偏远山区,他守着一份净土,执著一份恬淡,把自己美好的青春洒在了他所挚爱的贫困山区教育事业上。他曾多次受到市、县、乡党委、政府表扬和嘉奖,1998年受到县政府嘉奖,记三等功,2003年9月被评为桂东县“十佳师德模范”,2004年9月被评为郴州市“十佳师德模范”。他爱岗敬业、拼搏奋进、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先进事迹在桂东县各乡镇巡回报告后,引起了全县广大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田土虽是国家的,但农户视土地为生命,征地的工作不好做,把学校建到我的责任地里去吧!”

    桂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革命老区。人们把桂东县比成湖南的“西藏”,最高海拔2080米,平均海拔1200多米。而黄洞乡南华山村是桂东的“西藏”,是桂东县最贫瘠、最荒凉的地区。面对破旧的校舍、昏暗的教室,曾庆祥做梦都想在南华山区建一所新学校。2001年根据全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决定把南华片相距40多华里的3所单人校撤并为一所寄宿制小学,由香港“苗圃行动”捐资捐建。但征地遇到了困难,一些村民提出每亩征地费10万元,以及解决家庭子女安置就业要求。这是难以解决的。眼看校址无着落,香港“苗圃行动”的捐资就要成为泡影,对于南华山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祖祖辈辈盼望已久的新学校会再一次成为一个梦。心里装满对昔日破烂学校痛楚的曾老师心急如焚,来不及与家人商量,毫不犹豫地对满脸沮丧的乡村干部说:“田土虽是国家的,但农户视田土为生命,征地的工作不好做啊,就把学校建在我的责任田里去吧!”当时曾老师家责任田里种的厚朴(药材)全都1米多高了,三五年后就是上万元的收入。这可是全家人几年来用心血栽培,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呀!家人还指望通过这些药材过上好日子呢。但曾老师看到几十年来山里孩子一直在干打垒的危房校舍上课的情景,不惜个人损失,动员家人把厚朴挖了当柴烧,无偿让出了自己的责任田来建校。
学校破土动工后,曾庆祥除了负责南片三所学校管理、担任复式班的教学工作外,还受乡政府委托兼管建校工程。他比自家建房子还要热心,只要一有时间就往工地查看用料、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等。他常告诫学校施工人员“这所学校的兴建是不容易的,要做到少花钱办好事,保质保量完工。”新校竣工后,请不起人搬校,曾庆祥老师就与另一位老师用最原始的“蚂蚁搬家”方式干起了学校搬迁工作。每天清晨6点多钟开始,一直搬到晚上八、九点钟,一个来回就是40里路程,连续干了10多天才完成三校的合并搬迁工作,使学校如期开学。

    为了使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曾庆祥老师还积极争取当地3个村的村支两委支持,召开联合办学管理会议,并设立了“南华片教育基金”,三个村决定各拿出南华电站的一万元股金做基金,每年所得的利润用于完善学校设备,资助贫困生和奖励学生。今年,曾老师又积极争取驻村建整扶贫队的帮助,学校添置了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现代教学设备。看着40多个山里娃兴高采烈地搬入崭新的学校,听着琅琅的书声,曾老师心里比吃蜜还要甜。

    “家长们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学校,当老师的就没有理由不关心他们”。
全校40多个学生,大的才10岁,小的只有4岁,离家都较远,最远的有四五十里路,全部在学校寄宿。这些学生吃、喝、拉、撒、穿、洗、睡都要照顾。由于年纪小,生活难以自理,晚上睡觉时,曾老师与13名学前班和一年级学生16名学生同挤在一个大铺上,睡为他们脱衫解带,起为他们穿衣戴帽,深夜定时叫他们起床大小便。稍不注意睡过头了,年幼的学生把大小便拉在床上,曾老师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帮助这些学生换洗衣服、被子。寒冬的山区格外冷,学生取暖也成了问题,特别是每周星期一,学生上学走三四个小时山路,来到学校鞋袜都湿了,冷得直大哆嗦。曾庆祥就从家里挑来炭火,将40多个火盆全部焐好一个个送到学生手中。寒冬腊月,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一个冬天的晚上,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学生伍佑松下腹疼痛。曾庆祥大着手电跑到5里外的村卫生所,请医生来学校给学生看病。他的汗水浸透了衣帽又结成了冰,像一个盔甲,他来不及换衣服就忙着给生病的学生端水、熬药,整整忙了一个通宵。这个学生的病不算大病,但是由于医生住地离学校相距很远,不能及时赶到,使他增加了很多痛苦。从此,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些医药知识,采集一些中草药给学生治病,并自己掏钱买了一些常用药品备用。学生有些伤风感冒,曾老师免费予以治疗。近两年来,曾老师数百次送学生看病、为学生熬药。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对学生这么好时,他总是憨厚地笑笑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家长们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学校,当老师的就没有理由不关心他们。”

    “面对大山的贫困孩子,我虽然掏不出多少钱,但我决心像胡昭程那样,掏出一颗火红火红的心。”

    黄洞乡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山高水冷,水稻常常是“十年九不收”,是桂东县典型的贫困乡。1979年高中毕业的曾庆祥怀着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让山民走向致富道路的梦想,来到黄洞乡都辽小学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把生命之要植入这片山区教育的土壤。在那里每月领着5元钱的工资,一干就是6年。期间,父亲长期卧病在床,弟妹年幼,家中正缺劳动力,生活困难,父母非常渴望他回家务农,以便支撑这个家,但曾庆祥为了不让偏远山区孩子那一双双求知的眼光失望,硬是咬紧牙关坚守三尺讲台。他先后在南华片的都辽、东水、高桥三所单人校任教复式教学工作。过着既是校长、教师又是炊事员、保育员的生活。由于南华山区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村民都非常贫困。每期开学,他都要翻山越岭去劝学,有时还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帮助学生垫交学费。高桥村村民黄山因妻子残疾,家庭经济非常困难,1996年到1999年三年间曾庆祥老师就替其子黄玉良先后共交了745元学费。这对于一个月只有700多元工资、一儿一女上初中每年需4000多元学费和生活费的曾庆祥来说的确实不是个小数目。曾庆祥以校为家,坚持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学校值班,修整和保护学校财产,从未领过一分钱补助。

    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曾庆祥把自己家里的电视机、地面接收器搬到学校,给学生适收看电视节目,使他们从这小小的电视机中感悟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近三年来,南华小学学生的巩固率达到100%,学生成绩合格率和优秀率都为100%,位居全县前列,他所执教的学科在各次考试、考查中都很优秀。2002年组织参与市级教研课题《绿色食品与我们的未来》研究,获市三等奖;同年他辅导的学生罗峰获得郴州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节科技发明三等奖,他本人也被评为市级“优秀辅导员”。曾老师从教24年来,所教南华片三个村的毕业学生260多人,占南华片总人口的1/3。现在,南华片出了大学生4个,中专生7个,高中生18个,学生黄益民2003年成为桂东县高考文科状元,考取了西南交通大学。

    “面对大山的孩子,我虽然掏不出多少钱,但我决心像胡昭程同志那样,掏出一颗火红火红的心”。这朴实的话语,就是曾庆祥教师24年来一直扎根远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鞠战鹏

热词:

  • 乡村教师
  • 教师
  • 老师
  • 曾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