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首播

重播

“三八”节前夕,乍暖还寒。采访山村女教师贾玉玲,感受到她那慈祥的面容,和蔼可亲的眼神,还有她那粉笔漂染的满头银丝,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而,已53岁她,在孩子面前既唱歌又跳舞,活像一个可亲可爱的邻家阿姨。

  “前几年,村小学为我们腾出这些场所,改善了办学条件,比原来好多了。”7年前采访她时,还在一个农家小院里自办幼儿园。“这茬有30个孩子,分了大小两个班。”她望着正在快乐玩耍的孩子们,有说不出的满足。屈指算来,贾玉玲已经在山东平邑县平邑镇黄草坡村里当了35年的教师。

  无悔的选择

  1976年,年仅19岁的贾玉玲高中毕业了,回到该县石盆村担任村团支书。高中生是那个年代深山村里的“女秀才”,不久,她被推荐到县城参加平邑县幼师培训,后被分配到距家2公里的黄草联中教书,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教师这一神圣的职责便让她立志在山村干一辈子教育。不觉间,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几年后,她嫁给了黄草村忠厚老实的孙永会。

  黄草村是一个有3000多人的大村,加上附近的村子,当时每年都要招上百名小学新生。因很多孩子撒野惯了,基础差,教师管教起来非常费劲。这时的贾玉玲也当上了母亲,大女儿降生了。望着怀里的孩子,再看看满大街跑的孩子,她很震动,自己是学幼教的,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便主动请缨,要在村里办学前班,当一名幼儿教师。老校长劝她:玉玲啊,你这是何苦?你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将来有机会一定能转正,成为一名正式教师。贾玉玲再三坚持,老校长只好签应了她的请求。

  没有房子当教室,没有桌椅板凳,她跑回娘家,请求干了多年村支书的父亲帮忙。父亲理解女儿的心思,便把自家房前屋后十几棵树木砍掉,送给她作桌椅的木料。丈夫会木工活,做桌椅的活计自然归他。没有教室,贾玉玲说服丈夫,把自己曾经的洞房收拾出来做教室。第一批招生,她便收了50多名儿童。贾玉玲的学前班办得红红火火。此后的几年里,每年她都能招到50多名孩子,有时还能招到上百名孩子。就这样,一个个性子野、不懂事的孩子在她的调教下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学童。

  正当贾玉玲在她热爱的教师舞台上尽情地工作时,在省城国有企业工作的两个兄弟为她办理了招工手续,只等她去报到。她犹豫了,权衡再三,自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机遇,人生也许将会发生重要转折。“玉玲这只‘俊鸟’终于要飞走了。”消息像长了翅膀,让乡亲们既羡慕又担心。刚懂事的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了,都纷纷偎依在她的身边,有的还哭了起来。贾玉玲望着孩子们一双双红红的眼睛,感动地流泪了。丈夫已为她收拾好了行装,她又悄悄解开,重新带着他的孩子们走进了童年的乐园。

  流动的幼儿园

  无论办学条件多么艰苦,遇到多么大的困难,贾玉玲从未有过放弃地念头,千方百计地坚持办下去。三十多年来,贾玉玲先后多次搬家。上世纪80年代初,从自己家里搬到村办小学。不久因村小学教学规模扩大,只好搬进村委办公室。90年代村办公室翻建,她又回到自己家里。后来,小叔子出去打工,全家搬走了,留下一个空院子,那里又成了她和孩子们的校园。随着时代的变化,村小学校经过改造后,终于有了场所。几经周折,如今她和孩子们又回到校园。

  当初的选择,让贾玉玲失去了很多。贾玉玲因开办幼儿园,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资格,也就失去了转正的机会,成了一名没有“名分”的“编外教师”。更令她头疼的是办学经费,最初她的工资由村里发,每月只有几元钱,有时村里困难,实际上她根本就没有领到工资。现在贾玉玲享受的是镇聘教师待遇,每月也只有300多元钱。但她无怨无悔。她时常把自己比作“老小孩”,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她找到了童真,找到了自我价值。没有钱买教具、玩具,贾玉玲就晚上自己动手做。孩子喜欢表演民间艺术打花棍,她用竹竿做成花棍的杆,捡来废酒瓶盖作铃铛,用废纸盒糊出娃娃头形状,用彩笔描成脸谱。这样的小玩具每年她都要做上百件。

  深山里的坚守

  贾玉玲家至今在村里是比较穷的。她工资收入不多,硬是靠丈夫种2亩山地供一双儿女上了大学。但她又是富有的,从事30多年的幼儿教育,让贾玉玲在附近小有“成就”。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常常是兄弟、夫妻甚至一家三口人都是她的学生。有些年轻的村民,遇到农忙或者出远门,就把幼小孩子送到她照料,一送一整天。显然,他们把贾玉玲当作了“家长”。再数一数,几十年来全村有上百名在这里上过学的孩子考学走出了山村。

  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她。这些年来,她多次被评为县、镇“三八红旗手”,还连续当选平邑县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和第十五届临沂市人大代表。更令她骄傲的是,2008年,自己女儿也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在贾玉玲影响下,孩子们都很争气,女儿通过县统一招考回村当了小学教师,女婿是一名中学教师,儿子、儿媳正在读研究生。今年过春节,一双儿女回来过年了。儿媳说,毕业后就要孩子了,去看自己的孙子吧。“盼望着照看自己的孙子,但怎么能舍得开幼儿园的这些山里的孩子呢!他们更需要我啊。” 听了儿媳的话,贾玉玲很是矛盾,自己时常这样说。是啊,如今,附近四个村子农民纷纷把孩子送到这里,她怎么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怎么能离得开她心爱山村的幼儿园?离得开她心爱的孩子呢?

  岁月流逝,变化的是她从青春到白发;变化的是一茬茬孩子们长大,有的走出了大山,有的在村里结婚生子;没有改变的是贾玉玲对教育事业痴爱,还有那孩子们无邪的笑脸。53岁的贾玉玲对她心爱的教育事业痴爱依旧,也许这是她终生的事业。(孙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