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首播 |
|
重播 |
|
如今,彝族女孩已经读大学了。前不久张老师又去了他们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屋里屋外打了水泥地不说,电视机、新沙发一应俱全,连灶台都镶上了瓷砖。
男主人说,“那时带着伤残退伍,干什么都没心思。你供我女儿上学后不久,政府又给我安排了工作。往后听说你也有病,资助的也不止一个孩子,我们心里难过,发誓要好好干。”
张老师的心热了:帮助一个学生,扶起的就是一家啊!
没做过一天妈,却胸怀最真挚的母爱,她是几十个孤儿的“妈妈”
古丽平和古丽燕兄妹俩,哥哥9岁,妹妹7岁。他们的家在华坪县新庄乡边凹村石菩萨小组,离华坪县城30公里。2002年的半年时间内,孩子的父母相继去世。
几个月来,亲戚们和民政部门都在为孩子的去处发愁。
2003年2月26日,“张妈妈”来了,领走了兄妹俩。
2008年1月,记者走进了“儿童之家”。早上,孩子们一起起床,晚上,古丽平吹起轻快的短笛,在院子里忘情“打跳”。
孩子们吃过早饭,就在一间大房子里学习。记者溜进了男孩子的宿舍——床上是厚实的被褥,物品摆放整齐,没有一丝异味。
2001年3月,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资助的慈善机构希望张老师出任院长。从此,张老师搬进了县社会福利院的“儿童之家”,兼职“义务家长”。
成立第一天,“儿童之家”就收留了36个孤儿,最小的2岁,最大的12岁。
“家”里整天哭声震天,大小便满院子都是,有的孩子头发里爬着虱子。张老师给他们洗澡,有的孩子边洗边哭,还骂脏话!
张老师十分委屈,直到“小萝卜头”改变了她。
6年前,“儿童之家”收养了一个一岁多的孤儿,张老师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总让她背着抱着,可一到晚上睡觉,小家伙就把脸转过去,两只小手扶着墙,背对着张老师,活像一只小壁虎。
一天晚上,张老师换衣服时,“小壁虎”却飞快地爬过来,双手死死抱住张老师的胳膊,脸在上面蹭来蹭去,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
没有子女的张老师霎时醒悟了——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母亲啊!
平时太忙,张老师晚上都是和衣而卧,怪不得小家伙不理她。那晚“小萝卜头”依偎着她睡着了,张老师舍不得翻动一下身子。
“儿童之家”成立以来,花费过百万元,慈善机构每年给7万元,其余的都要靠张老师自己张罗。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自己的事从不求人的她,开始四处募捐。
2000年,张老师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她是“全国师德标兵”;2002年,她荣获中国“十大女杰”。顶着这么多光环,要低下头来送上笑脸,难啊。
“女骗子!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害人。”多难听的话她都忍了;更有人放狗出来,张老师也没退缩。
她还领着孩子们卖过洋娃娃、布鞋。孩子们吆喝着:“叔叔孃孃,我们要上学,要吃饭。”
社会各界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单位拿几千,也有人找上门来捐几百。这一切,张老师都记在账上。
在“儿童之家”,张老师从不让大孩子喊自己妈妈,她告诉孩子们:“我只是个‘执行妈妈’,社会才是真正的妈妈。”
2007年10月,作为一名代表,张老师光荣地参加了党的十七大。去北京开会前,孩子们唱起了“献给阿妈的歌”:
“遥望夜空的明月/想起了久别的故乡,
飘泊异乡的游子/牵念着妈妈。
明月啊明月/请你等等/请你等等我,
我要把思念捎给你/送给我的妈妈。”
“我是个党员,就像一座桥,连接起山里和山外”
在人民大会堂里聆听十七大报告,当胡锦涛总书记提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时,张老师有说不出的激动。
她把自己多年的梦想通过媒体说了出来:办一所免费的贫困女子高中!
低素质的母亲,养育出低素质的孩子,再也不能这样循环下去了!
为了女子高中的梦想,张老师奔走呼号,还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2008年1月,张老师接到电话,说哥哥快不行了,盼着见她最后一面。父亲死得早,自己在哥哥背上滚大,张老师一直视兄如父。
恰好,有一家电视台邀请她做一期节目。编导明确告诉她:“我们也请了知名的企业家,能不能得到赞助,就看你的了。”
从北京回东北老家方便,念着病危的哥哥,张老师归心似箭。可到了北京,节目却因故需要推迟。
张老师左右为难。结果,节目现场非常感人,一位老总答应赞助50万—100万!与此同时,她等来了另一个消息:哥哥已经火化了。
有人疑问,一个如此对待亲人的人,会对别人好?
张老师动情地说,无论自己回去与否,哥哥都要走;可这笔捐款,能让多少孩子读书啊!
私情和大爱,利己与利人,她分得很清。
在“儿童之家”,记者碰巧见到了张老师的三姐。与她谈起这个“不管不顾”的妹妹,三姐说:“哎,她是把自个都舍出去了!”
如今,张老师的病还时常发作。她脸色发黑,动不动就感冒,右耳失聪,视力模糊。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她“差点又不行了”。
张老师说,如今自己就像一座桥,这头连着山里,那头连着山外。
山里山外,在她眼里,都是同一个世界。
“2008年2月5日,星期二,晴。
吃过饭,张老师领着孩子去山上捡柴。我们从民中旁边走上去,这条路,她已经走了十多年。”
迎着清新的风,眺望叠嶂的山峦,张老师感到无比欣慰:远处的丁王乡民族小学,新建了636平方米的办公楼,孩子们早已经搬进了新教室;华坪县委、县政府正在为“儿童之家”建新家;张桂梅老师魂牵梦绕的贫困女子高中,在云南省上上下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今年8月底即将开学……
短评
倾力奉献 可贵人生
一个时代的精神,既折射出这个时代的背景,又响应着这个时代的呼唤;一个人的境界,既源自于其个性的教育背景、人生履历,又依赖着平时的修养和社会影响。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老师张桂梅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人身上如何体现。这种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的精神难能可贵。
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我们向张桂梅老师学习,要摒弃经不起起伏、怨天尤人的人生态度;要摒弃丧失感恩之心、麻木不仁的处世之道;要摒弃只顾亲朋好友、整日里盯着小圈子的狭隘观念;要摒弃在事业面前斤斤计较、精于算计的庸俗哲学。
作为党员,向张老师学习,要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做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张老师说,是党员就要多干一些、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用日常行动去团结、带动周围的人。党员要有“把自己舍出去”的劲头和精神,登上人生的高境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愿更多的党员做出表率。(记者 徐元锋 宣宇才)